高峰寺位于小青龍河口與沱江匯合處,距內江市區東而約四公里的獅子山。始建于宋代,原名鐵龍寺,嘉慶十二年間更名為高寺。寺院內高寺塔坐東向西,通高三十三點三米,九層、八面體、石結構,攢尖頂,極具鎮“獅子”、鎖“江龍”、興“文運”之威儀。塔內有臺階五十又六級,可旋至五層。各層開窗,額上分別刻有:“百光天后”,“元始天尊”,“混元一氣”,“西天自然”等石匾。進出處精刻二龍戲珠圖案及文昌夫子楷書,外刻浸云鎮山雨雄居勝地,內刻嘉慶十一年丙寅夏月吉日,來授文林郎知邑事徐豐題記。會真洞內刻唐十二進士石像,丹華洞內有石床,丹灶及石刻真人像,造跡猶存。
位于掛榜山下游7公里的高寺山上。寺建于唐代,明清毀,清乾隆年間,現存摩崖造像百余尊,石窟2個,所塑梅山五弟兄,荷槍實彈,極有特色。塔居山頂,清代舉人蘇鳴鶴主持籌建。共8層,高約30米,每層分別圓雕元始天尊、臣光天后、文昌夫子等圣像。登高遠眺,心曠神怡,為歷代名人暢懷游駐,題詠之地。
高峰寺位于內江城南四公里的小青龍河與沱江交匯處的高寺山上,高寺山也有叫石盤山、獅子山的,此山突兀一峰、雄居獨立、綿延數里。
此寺始建于明代,原名鐵龍寺,明清之際燒毀,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。歷來游人贊賞,留有如明大學士趙貞吉的“翠竹貯密蔭,練江號長春。芝田壤飛丈,蓮海程生人”;御史劉養直的“……仙壇靜寂寒朝靄,法界空明帶久曛。……”;“古寺凌霄野蒙蒙,半山粟葉舞秋風”等等詩句。石壁上有摩巖造像大小上百軀。山側有會真、丹華二洞。會真洞內刻唐十二進士石像。丹華洞內的祖師像,皆真人一般大小。衣紋線條流暢,風格迥異。洞內石床、丹灶,形跡猶存。原寺廟外還殘存土地廟二處,系明、清建造。頹垣斷壁中,尚有石碑兩座,一是清代“乾隆五十四年”(1789)的重修殿宇記;一是清 代“乾降四十九年”的“萬年琉璃碑”記。記載了重修殿宇及捐資事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