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圖我市文博單位收藏的一只東漢圓雕石羊,紅砂石質,硬度中等偏上,身長49厘米,高33厘米,寬20厘米,“體重”35.36公斤,保存完好,經鑒定為國家二級珍貴文物,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。
當時出土這尊石羊的東漢墓葬被定名為“紅纓東漢崖墓”,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判斷,這是一座屬于東漢中晚期距今近2000年的墓葬。如果以內江從東漢建置“漢安縣”開始計算,這只石羊應該算得上與我們身處的這座城市同齡的第一代“居民”。
這只石羊,沒有附著任何背景,采用完全獨立的立體造型圓雕手法加工而成,石羊造型逼真,體態壯碩,軀干飽滿,健勁有力。四肢蜷踞,匍匐正臥,羊頭昂立右轉,胡須垂落附身,兩側羊角盤曲,兩耳緊貼頭部,羊尾附臀,全身部位塊狀分布明晰。頭頂鑿直徑3厘米、深6厘米圓孔,即作插放搖錢樹之用。
整只石羊以靜臥憩息取勢,氣象渾厚傳神,刻畫真實,手法洗練。創作石羊的漢安先民們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湛的技巧,抓住形態特征,以靜態為主,臥羊回首上昂之際,又富于靈動情趣。刀工鑿痕,分布有序,技藝純熟。堪稱東漢石雕精品。
對古物收藏鑒賞頗有造詣的魯迅先生曾有這樣的評價:“惟漢(代)人石刻,氣魄深沉雄大”。
漢安文化是地方文化,至于它跟巴蜀文化有什么區別,巴蜀文化是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,是最早的四川建制文化,也就是原四川省地域文化。我們將巴蜀文化中的一部分剝離出我們的內江文化,并形成特色,也就是我們的漢安文化即現今的大千文化。地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組成部分,中華文化哺育了地方文化,地方文化也推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。
內江之所以能產生像張大千這樣的藝術巨匠,與內江源遠流長的藝術傳統分不開,而“漢安文化”則是內江文化的重要根莖。
漢安縣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。我們的祖先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創造過燦爛的文化。一些物質形態的文化通過墓葬的形式得以保存。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文物普查、考古發掘、建設開發等活動,陶俑、畫像石棺、畫像題刻、漢磚等一批濃縮了內江漢文化精髓的文物相繼出土。